面對未來 老師你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報導
未來教師新任務:看見孩子的潛力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有47%的現有工作,會在未來廿年消失,不過相對地,有65%的職業迄今還沒出現。孩子們現在所學,關乎長大後從事的志業,現在的教育方式已顯得不足,如何預見孩子的潛力並培養他們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者的首要任務。
教育部落客、作家李偉文認為,與科技時代為伍,孩子需要培養的是思辨能力,未來人才需會與別人合作,成為敏銳的思考者,學會解決團隊問題,培養恆毅力及挫折忍耐力。未來人才不再只是死讀書,能將所學結合生活,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更顯重要;而未來老師的首要任務在於如何引導孩子養成這些重要特質。
李偉文說,自從人工智慧戰勝世界棋王後,教育界開始關注「如何善用科技學習」,以前我們必須餵給程式資料,現在人工智慧已打通任督二脈,人類反而可向機器人學習。人是情感豐沛的動物,只要結合科技、善用優勢,了解人的情緒、矛盾等,就能解決更多深層複雜的問題。
近年透過舉辦創新教育展,進而開啟非典型教育體制的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也對新式教育提出看法,他認為,現實中存在許多很難評分、又非常重要的「非認知能力」。這些能力是抽象、非量化的,剛好是考試不會考的,會在孩子的生命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師「教育」的方式將是關鍵。
老師 就是最好的教學展示
面對即將發生的未來,在台灣教育現場已有不少民間單位參與實踐,例如思辨力的培養,就有台灣三星在2017年推廣的一系列星美好計畫。內容包含星美好生活哲學計畫與星美好美感教育計畫,過程中也逐漸勾勒出成功教育的前提是創造對學子有利學習的環境,不管是思考的引導、或是美學的培養,做為身教的老師們,正是引發改變的核心。
在這個計畫中,生活哲學計畫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奧斯卡與褚士瑩為學童上了生活哲學課後,發現不能只有孩子的思考方式在轉變,引導者更需要了解哲學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以及在教學上對孩子的助益。因此特別另為老師打造哲學培訓營,希望師生都能從中獲益。
奧斯卡表示,過去老師時常著重在傳遞知識,現在我們要著重在請孩子去思考,而不只是老師在台上說,我們要教導孩子如何提問,所以孩子會知道知識背後的進程,那就叫「思考」。他也提及哲學對於人的重要價值在於,現代的孩子隨手就能透過網路取得資訊,他們必須判斷哪些知識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
美感教育計畫則導入民間資源到學校中,邀請三組設計師團隊參與老師的美感課程設計,包含好氏品牌工作室、三明治工與周育潤設計師。這讓老師不僅有科技硬體的支援,更幫老師配備強大的教學武器:美感工作者的實務經驗。
過程中,儘管不同設計師有不同學校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但均透過帶領學生實際走出教室,不論是在廢棄的南台南車站、宜蘭孔廟以及花蓮七星潭旁,他們透過觀察體驗,找出不同孩子對同一事物的美的獨特看法,再引導他們將自己的看法詮釋到創作中。最終讓學童透過感受並啟發創作動機,讓美感課不再只是課表上的一個標記,而是一段深刻的美學體驗。
參與宜蘭力行國小美感課程改造的好氏品牌研究室總監陳崇文表示,在美學這個領域,孩子自信心的來源應該是感性與創造力,它無法從考試中取得。他認為,沒有人的品味與美感是天生的,所以學習路上必須要有一個榜樣,而老師的身教就是最好的教學演示。
科技輔助教學 未來教師基本功
花蓮復興國小是當前成功將科技融入教學的學校之一,透過台灣三星協助打造的智慧教室,讓老師與學童一起學習,教學變得更有架構且還能看出學習效率。
復興國小主任許雅玲分享,她課前運用雲端備課,課中採異質性分組,派送給孩子不同的學習素材,由較強的學生輔導學習較慢的學生,無形中孩子學會團隊合作。此外,透過智慧裝置進行線上評量,可同時蒐集所有學生的答案,省去傳統批卷的等待時間,讓教學過程更有效率。學生也可透過科技資源找出有興趣的主題加以研究,讓學習權真正回到孩子身上。
面對未來世代,科技成為串連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樑,未來教師可透過豐沛的網路資源,教給孩子蒐集資料及提問的管道,老師的角色將從由上而下且單向的「指導者」,轉而變成站在與孩子相同高度的「引導者」,透過彼此對話與思考,在學習的路上迸出更多火花。
本篇為教育新面貌系列專題第六篇,聯合報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發展,期許一系列報導能提供大眾跳脫當前教育紛爭,看見教育現場那些正在為你我下一代奮鬥的民間力量。
- 專案企劃阮政霖
- 採訪與撰稿吳佩旻
- 影音團隊袁子梁、柯政達、沈靜茹、蔡依書
- 監 製彭素娟、黃姵綺、陳若齡、錢欽青
- 製作單位聯合報娛樂生活事業部
- 採訪感謝名單南投縣育英國小、南投縣爽文國中 王政忠老師、Teach for Taiwn劉安婷、美感細胞團隊、雜學校蘇仰志
- 企業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