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孩子學什麼?(下)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報導

The Pulpit Rock
奧斯卡‧伯尼菲博士(右)與褚士瑩(左)在巴楠花部落小學幫師生帶來一堂生活哲學課。 圖/台灣三星提供

本文為聯合報教育專題「教育新面貌」第五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教育,期許透過系列報導帶領讀者看見當前教育體系內外正在為孩子未來奮鬥的各界推手。

延續上篇探討台灣的美感教育啟蒙之路,此篇將從感性思維的另端出發,看見理性思維如何幫孩子適應未來科技世代,當前的台灣又有哪些課程正在發酵。

The Pulpit Rock
面對世界潮流,程式設計已是不可或缺的學習範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習程式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108年新課綱將程式設計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盼從小培養孩童對程式的興趣,國小生則從高年級起接觸簡易程式,並研擬國、高中階段必修程式語言,大專校院生須過半數都要具備程式能力。

但是對於不曾接觸該領域的孩子來說,學程式有如看「無字天書」。政委唐鳳的弟弟、自主學習促進會資訊長唐宗浩為此設法將7種程式語言轉換為四類魔法,將運算思維、演算法等融入故事情境中,方便孩子自學。

他表示,21世紀,全球約有2千多萬人在教人寫程式。未來程式教育的重點不再只是培養學生成為工程師。更重要的是,利用學習程式的過程,培養學生計算的知識,建立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生開發桌遊 讓程式也能「從玩中學」

程式納入課綱史無前例,不但老師家長憂心如何教,學生也不懂怎麼學。由交大電機系學生組成的「程式老爹」團隊,透過開發創意桌遊,帶領學生樂學程式,迄今已有150所學校在課堂中採用。

The Pulpit Rock
交大畢業生透過開發創意桌遊,帶領學生樂學程式。圖/程式老爹提供

他們設計桌遊《海霸》,以海盜爭奪世界珍寶為背景,玩家要在廣大海域中,用最快速度和路徑,找出對手的藏寶位置。藉由融入電腦程式設計語言的理念,讓小朋友在玩樂中培養邏輯思考的基本知識,逐步建構寫程式的能力,就連4歲孩童也會玩,現已成為全台校園程式教學的熱門教材。

負責人徐煊博說,程式不像語言,它沒有容忍錯誤的空間,因此易使人放棄,所以他希望從兒時教學就建立思考的條理,透過前進、後退、遇到障礙物轉彎等遊戲步驟,讓學生在無形中學會程式設計的概念。

The Pulpit Rock
學生透過遊戲式的邏輯思考,逐步建構寫程式的能力。圖/程式老爹提供

培養孩子哲學思考 學會從一支刷子看世界

面對理性思維的養成,科技品牌三星則嘗試不同的方式。三星自去年起2度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奧斯卡‧伯尼菲博士(Oscar Brenifier)與褚士瑩,前進高雄巴楠花部落小學幫學生與老師上一堂前所未有的生活哲學課。

課堂中,奧斯卡‧伯尼菲博士透過一支常見的地板刷詢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學生好奇的討論聲此起彼落,有人說「這是掃帚」、「這是魔女的飛天掃把」…。最後奧斯卡說,他覺得這是「大象的牙刷」,學生聽了會心一笑,瞬間打破了思考窠臼,點出了不同背景與文化對同一件事物的多樣看法。

這堂課不僅啟蒙了孩童理解事物的方式,也觸動了在場老師們,更因此啟動了第二堂生活哲學課,但這次的授課對象從學生轉變成老師。三星與奧斯卡團隊認為,哲學思考不是只從孩童做起,老師做為傳授知識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學生的身教,更需要透過這些哲學技巧來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才能讓哲學徹底發揮影響力。

奧斯卡認為,教學(Teaching)有兩個元素,分別是指導(Instruction)與教育(Education),他相信「教育」其實是比「指導」更為重要,因為世界不斷改變,知識也會不斷更新,好的方法與策略有助於孩子面對未來世界。尤其身處這個知識取得極為容易的時代,哲學更顯重要,它幫助孩子在知識爆炸的世代中仍可以正確地思考,並快速找出對應的執行策略。

The Pulpit Rock
奧斯卡相信「教育」其實比「指導」更為重要。 圖/台灣三星提供
The Pulpit Rock
奧斯卡‧伯尼菲博士(右)與褚士瑩(左)在巴楠花部落小學幫師生帶來一堂生活哲學課。 圖/台灣三星提供

看見家鄉計畫 用空拍機建構對家鄉的認同

有感許多偏鄉學童不熟悉家鄉環境,且受到「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的啟發,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與南投縣僑光國小校長洪旭亮、松山工農蘇恆誠老師等人合作,發起「看見家鄉」計畫,讓空拍機成為學童的眼睛,透過觀察山林及河川,拼湊出家鄉地貌,化作對土地的景仰與珍惜,更藉此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The Pulpit Rock
參與看見家鄉計畫的左鎮國中學生學習操作空拍機。圖/取自左鎮國中臉書

蘇文鈺說,空拍機只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這個工具要乘載的東西是什麼?如同程式也是一個工具,重要的是程式能為人們解決什麼問題?課程結束後,學生上台講述自己的影片,許多人對家鄉建立起認同。

The Pulpit Rock
學生透過空拍機認識家鄉,進而建立起認同。圖/松山工農蘇恆誠老師提供

其實,哲學並不遙遠,思考就是起點,讓所有人從生活中做出改變;程式與生活連結,可以不只是生硬的電腦語言,而是扣連鄉土與世代的橋梁。

理性思維提供給學子的是一個機會,透過思考與識別問題、判斷狀況並做出改變或改善。它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擁有的能力,讓我們從萬物中跳脫,創造文明也構築未來,也將成為新世代繼續創造未來的核心能力。

本篇為教育新面貌系列專題第五篇,下一篇將探討在未來的學習路上,身處第一線的教師如何做出改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及時推孩子一把。聯合報也將持續挖掘更多台灣當前促動改革發生的民間力量,敬請持續關注。


專案企劃阮政霖
採訪與撰稿吳佩旻
影音團隊袁子梁、柯政達、沈靜茹、蔡依書
監 製彭素娟、黃姵綺、陳若齡、錢欽青
製作單位聯合報娛樂生活事業部
採訪感謝名單南投縣育英國小、南投縣爽文國中 王政忠老師、Teach for Taiwn劉安婷、美感細胞團隊、雜學校蘇仰志
企業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