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卡卡

四大政策 都是引爆點

 

過去十餘年,歷任政府高喊拚經濟,提出政策規劃,但由於朝野對立、政府施政效能不彰、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使得經濟政策廣泛引發民間質疑,其中馬政府提出的四大經建規劃,每每都是民意引爆彈。政府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消弭行政部門與人民鴻溝,尋求共識,讓台灣轉起來。

一、兩岸服貿協議

現況:兩岸ECFA於2010年6月29日簽署,並於2013年6月21日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今年318學運後停擺迄今。

影響:恐延後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及日後加入TPP、RCEP進程。

 

由318佔領立法院行動所引爆的太陽花學運,延續超過三周,以服貿協議退回行政院、先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再來審查服貿為訴求。

 

二、自由經濟示範區

現況:政府於2012年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2013年底送立法院審議,目前審議工作停擺。

影響:延後台灣經濟自由化及產業轉型進程

 

民進黨立委舉行記者會,主張還沒有進行相關衝擊評估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不能貿然排入經濟委員會審議。

三、桃園航空城

現況:2012年9月行政院宣布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航空城都市計畫案遭部分公民團體質疑土地徵收的合理性。

影響:延宕桃園發展成為區域航運中心的時機

 

桃園航空城歷經土地炒作、強制拆遷、大規模土地徵收違反都市計畫法「分期分區徵收開發」的規定等爭議。

四、核四

現況:核四興建計畫1980年代提出,幾經波折,馬總統今年4月27日宣布完工封存。

影響:牽動台灣日後電力供應及電價,進而衝擊工商業發展。

核四興建案走在經濟發展和環保議題的鋼索上,爭議多年,由於關係台灣長期電力供應,恐影響工商業在台投資決策。

對外牛步

敏感兩岸 卡住突圍時機

 

今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起因雖是學生不滿政府通過兩岸服貿協議的過程有瑕疵,但最深層的源頭其實是敏感的兩岸關係。如果台灣不能妥善處理與大陸的關係,甚至長期閉鎖自己,不在區域經濟整合尋求突破,出口優勢恐將逐漸流失。

 

星韓日台 洽簽FTA情形

七大宣言

退步的多 進步才一點點

 

朝野對話不進反退  FTA腳步緩慢 台日合作有進展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二年前推出《關鍵兩年,台灣快轉》專題,寄望推動台灣經濟轉骨工程,以二年之力補十年之缺,找回過去卓越台灣的成功故事,其中提出的「台灣經濟開路七大宣言」,期待利用沒有重大選舉牽絆的兩年,能在朝野對話、加速簽訂FTA、加速對外開放、產業轉型、人才培育、高教轉型與台日合作平台七個重大議題上邁出大步。

 

但是,二年過去了,除了高教轉型與台日合作平台稍有前進,七大宣言中最重要的朝野對話議題不但未見進展,立院空轉的情況甚至更甚二年前。

 

7宣言檢視

三大問題

競爭鐘響 國內卻無共識

 

再把時間拉回今年6月底的立法院,場外聚集著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示威群眾,議場內的立委吵成一片。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會中批評國民黨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立法急如星火,是要把台灣變成中國大陸的加工出口區。

 

包括自由經濟示範區草案在內,立法院還有1,592個待審法案,因為朝野對立,仍繼續「躺」在立法院。

 

去年大學畢業的陳文潔,迄今還沒找到工作,今年3月她多次到立法院聲援太陽花學運,她擔憂的不是台灣經貿自由化,而是分配不正義。

 

朝野不對話、民眾不信任政府、青年憂慮未來,讓過去二年的台灣在原地打轉。

過去二年台灣的競爭對手國家持續前進。日本有安倍三箭並積極加入TPP;韓國與歐、美簽訂FTA後,正加速與中國大陸簽訂FTA。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曾引用台灣阻止外國人才進入的案例,警告新加坡不要重蹈「台灣失敗的故事」。

 

朝野溝通管道不暢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形容過去兩年的台灣,陷在某個地方原地打轉,「左折騰、右折騰,把台灣(經濟)都折騰掉了」。「台灣競爭對手過去二年不停的往前跑,台灣卻卡在不該卡的地方」,管中閔直言,「我們只有尺寸之進」。

 

朝野對立加劇、政府施政效能不彰與社會不公平的情況惡化,讓過去二年台灣深陷在內耗的泥沼中透支了體力,遑論一致對外與競爭對手國拚搏。

 

管中閔指出,「執政黨不是反對黨的仇人」若在野黨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有意見,政府可以改、可以調整,「我們不是鐵板一塊,若台灣因此都不前進,叫什麼區都沒用。」

 

政府施政效能不彰

 

另一個讓台灣過去二年原地打轉的關鍵因素是政府施政效能不彰。政大社科院院長莊奕琦批評,政府的口號很多、點子很好,卻沒有展現執行力,近年來幾乎提不出一個令外界眼睛一亮的公共政策。

台灣GDP成長,社會貧富差距和社會分配不正義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嚴重,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子。

民憂社會分配不公

 

台灣原地打轉的第三個關鍵,是民眾對社會不公平、社會分配不正義的情況更感憂慮。今年太陽花學運尤其點燃青年族群對政府不信任的熊熊烈火。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站長陳奐宇指出,近年從苗栗大埔事件一路到今年的服貿快速闖關爭議,都是政府急於推動某一個政策,卻沒顧及到程序正義,如何說服民眾,政府施政時能做到實質正義?

 

陳奐宇批評,近年政府不斷宣揚GDP成長的施政成果,但實際上這卻是一個虛胖的GDP。企業在海外生產的比重不斷創新高,企業老闆獲利增加,但員工調薪幅度卻沒有相對跟上,「多數人沒有享受到台灣變有錢的成果。」

 

舉例來說,台灣外銷訂單在海外生產的比重,在2010年首度突破五成後,近年不斷創新高,到去年已達到百分51.5%的歷史新高,其中台灣明星產業資訊通信與電子產品,在海外生產比重分別高達87.3%與50.7%。這表示企業接到的訂單,拿到海外生產,無法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薪資自然停滯。

 

當外在新一輪的競爭警鐘已經響起,但「台灣失敗的故事」:原地打轉與持續內耗卻還沒結束,政府與朝野各黨豈能繼續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