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 對外貿易成長速度 超越日英德等強國

新加坡 力拚自由化 爭取歐美跨國企業投資

香港 降低對大陸依賴 對外經貿走自己的路

台灣 重大經建計畫卡住 兩岸服貿停擺

 

1960年盛行以「雁行理論」描述亞洲經濟發展,當時的日本是雁頭,其次亞洲四小龍,其次東亞及中國。當年並列飛行的四小龍,以台灣為首;而今時過境遷,星、韓飛龍在天,台灣只能困在淺灘。

 

四小龍5個關鍵數字

早年曾來台灣桃園機場取經的新加坡,不僅興建享譽全球的樟宜國際機場,而今是東亞最耀眼的星星。近兩年來經濟成長佳,2013年平均國民所得5萬4,776美元,令其他小龍望塵莫及。雖為小國寡民,新加坡卻能吸引跨國企業設立營運總部,分享跨國企業布局利益,加上積極洽簽FTA,坐穩「東協樞紐」關鍵地位。

 

原本一直跟隨台灣之後的南韓,在1997年金融海嘯後崛起,展現「打斷筋骨顛倒勇」的國家意志。2003年發表「FTA藍圖」,積極與大國洽簽FTA,一舉將南韓推升到世界經貿大國地位,南韓對外貿易總額由1997年的3,376億美元,到2013年達到1兆752億美元,短短17年間,增長3.19倍,外貿總額突破1兆美元門檻的速度,超越日本、英國、德國等強國。

 

台對開放準備不足

 

「在90年代時,南韓還會做台韓比較,會看亞洲四小龍;從2000年後,就看到一個一個被拿掉;現在,南韓還會看一下新加坡,因為新加坡的人均GDP仍遠高於南韓。」長年觀察南韓經濟的工研院產經中心政策組經理陳志強說,「新加坡和南韓路線很不一樣,南韓現在設定對手是日本,希望挾中國勢力,來超趕日本。」

 

「亞洲四小龍,走的路不一樣,且愈來愈遠,已無法相提並論。」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說,亞洲四小龍只是歷史偶然,共通點是出口導向、Outward-looking(向外看);這兩年來,新加坡、南韓、香港等,在開放準備上相對充足,台灣遲遲沒有突破,相對發展受限。

 

南韓與我國的出口項目重疊率高達七成,近年來南韓積極對外洽簽FTA,年底前若與大陸簽訂FTA,對我國貿易競爭力將是一大威脅。

台無長期戰略思考

 

更嚴重的是,台灣沒有長遠願景與方向。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指出,從李登輝後期,「台灣就沒有發展戰略思考,沒有思考20年後,台灣圖像是什麼?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

 

從國際來看,長期觀察台灣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蘇帕奇(Paola Subacchi)說,台灣只有加入國際經濟體系,才能克服台灣發展上的困境。從歐洲經驗,「任何政策不能只想到選舉,而要有長期願景,要有二、三十年後脫胎換骨的轉變」。

 

脫離雁行理論,落單飛翔的台灣,能否穿過重重迷霧,重新找到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