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公益/「愛心餅乾」看不見的成本

為何賠錢還要賣到底?

scroll

你會買愛心餅乾或訂購公益禮盒嗎?

作者/邱灝唐、李香君


你曾經在街上購買愛心餅乾與糖果嗎?有些民眾在街上看到弱勢族群會發揮愛心購買,認為「捧場一下給孩子們信心」、「有些手工餅乾不輸給外面的店家」,甚至也有家庭逢年過節下訂慈善禮盒與食品,分送過節心意也向社福送暖;另一部分民眾則表示「愛心餅乾都比店家貴不划算」、「感覺在消費身心障礙者,不喜歡賣愛心」。 當民眾在買與不買之間猶豫時,多數的社福團體與附設庇護工場卻一直在生存邊緣苦撐。不過,即便賠本經營,社福團體還是咬牙撐下去,違反商業邏輯的行為,背後有著外界未曾想過的社會效益,一旦社福團體放手,整個社會將產生更大的成本,而這些將由你我共同承擔。

庇護工場的員工並不像一般勞工可以獨立作業,而是需要社工、就輔員等專業人力協助。圖/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庇護工場不只是工作 還有評估、培訓、設備等成本

為了讓身心障礙族群「培養生活技能」與「減緩失能」,社福團體成立庇護工場。什麼是庇護工場?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各級勞工主管機關對於年滿15歲有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的身心障礙者,依其職業輔導評量結果,提供庇護性就業服務。 從這一點來看,庇護工場的目標不在賺錢,而是協助身心障礙者完成工作,為此則需要額外人力與設備支持的輔導機制。 喜憨兒基金會桃竹區副執行長顏鴻吉解釋,一名個案進入庇護工場時,先經由個案管理員擬訂服務計畫和職涯規劃,再透過就業服務員與專業督導的支持,協助適應各種工作情境,進而衍伸出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需求,再依狀況調整環境與輔具,最終讓個案順利執行工作。

由於庇護工場定位為中繼站,將視情況轉介受培力的身心障礙者至一般企業,因此鮮少有「資深員工」,進一步堆高庇護工場的人力成本。 以創立近40年、服務身心障礙者的美好基金會為例,旗下販售履歷標章有機蔬菜的庇護工場,工場員工(身心障礙者)共有12名正職、3名實習生,營運及專業人員則有2名就業輔導員、2名技術輔導員、1名行銷人員。 余玉蟬董事長細數庇護工場的收支項目,2022年賠了近30萬,全年收入約為200萬、支出約為230萬。「以桃園市來講,19間庇護工場都是賠錢的,美好能壓在賠30萬以內,已經很不容易了。」余玉蟬解釋。 余玉蟬說明,上述提到的金額僅列入「販賣有機蔬菜、禮盒等收入,原物料(菜苗)、運輸、庇護工場員工薪資等支出」,並不包含營運及專業人員的薪水,以及工場設備(網室、冷藏設備)的建置與折舊,前者仰賴縣市政府勞工局補助,後者則是靠扶輪社等社會團體或大眾募款支援。

以愛心餅乾販賣為例,庇護工場開設烘焙坊相較一般店家,主要支出差異比較表。製圖/蘇士堯

此外,政府近來要求每一位庇護工場的員工薪資,至少要達到基本工資的3分之1;余玉蟬認為,齊頭式加薪無法如實反映員工能力,更進一步推升營運成本,儘管近年來允許庇護工場轉賣其他商家的商品,以公益價增加收入,政府也媒合企業義賣活動,但仍有很大的財務缺口。 對此,庇護工場只能靠基金會募款支援,甚至是主事者自掏腰包;余玉蟬笑說,「至於補了多少就先不透露。」 為什麼賠本還要經營下去?余玉蟬解釋,庇護工場追求的不只是利潤,而是社會的整體效益。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庇護工場不只是一份薪水,還是提供他學習技能、減緩失能的地方,如果整天待在家中,身體機能會迅速退化,進一步加重照護負擔;對於照護家人來說,身心障礙者出外工作,就是一種喘息服務,可以暫時脫離繁重的照護工作。

美好基金會附設的庇護工場,販賣履歷標章的有機蔬菜,儘管菜苗、員工薪水等成本由販賣蔬菜的收入支付,但網室、冷藏設備等大型支出,還是得靠大眾捐款支援。圖/邱灝唐攝影

庇護工場的最終意義-減輕社會負擔、創造人的價值

究竟庇護工場追求哪些社會效益?又減少哪些社會照護成本?顏鴻吉表示,曾經有審查委員認為,何不把政府補助平均發給每一位員工,但這種做法是便宜行事,因為庇護工場不只是讓身心障礙者獲得一份收入,還有培養技能減緩失能,以及減輕社政系統壓力等效益。 顏鴻吉解釋,庇護工場是全人化服務場域,身心障礙者區分輕度、中度、中重度及重度,各自需求的照護程度也不相同,若能提供適合的訓練,如同一般勞工創造產值,不僅是邁向自立生活,更可以提升自信,與人類基本的自我實現需求,創造身為人的價值。 庇護工場的價值不只這些,顏鴻吉表示,假如沒有庇護工場,整個社會要承擔更高的照護成本,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不是進入社政系統,就是仰賴家人辭職照顧,更嚴重的是回到無庇護的社區生活,產生隱形社會成本,因此庇護工場最終目的減少社會負擔,所有民眾都能受益。

比較身心障礙者前往庇護工場與待在家裡,對於身障者與其照顧者的收穫與付出。製圖/蘇士堯

少年沒準備好 企業再「有」善也受不了

庇護工場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進而創造人的價值,可是庇護工場僅協助身心障礙者,其他弱勢族群又該何去何從?為此,社福團體開設商店或工作坊,協助培養一技之長,與建立積極職場態度,回歸社會前先進入「職場中繼站」。 即便職場中繼站協助的是「正常人」,但營運狀況不一定比庇護工場容易。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致力協助非行與司法少年回歸社會;協會主任陳彥君回憶,曾有老闆訴苦「我每個月捐三千元,但不要收少年當員工,好不好」。 缺乏守時觀念、服裝儀容隨興、滿口髒話等壞習慣嚇壞老闆們,因此,協會自行開設「Dream Café未來咖啡」,以少年們經常接觸到的服務業、餐飲業當作職場中繼站,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陳彥君笑說,別再讓還沒準備好的少年嚇跑友善企業。

更生少年在回歸社會之前,先在咖啡廳準備,不僅是培養一技之長,也為培養正確的職場態度與應對進退。圖/更生少年關懷協會提供

相較於更生少年,更生人面對相似的窘境,更生人的身分大幅增加尋找工作的障礙。協助戒除酒、毒癮與更生人就業的主愛之家,為此創建「Yes Man 好先生」,透過修繕清運、接送司機等業務,累積工作技能與經驗。 進入商業領域,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與主愛之家同樣面臨經營困難,只能透過申請政府方案補助和社會協助,如勞動部、法務部等計畫,或與著重服務創新及機構價值的陳永泰公益信託合作,努力補上缺額。

「Yes Man 好先生」以修繕清運、接送司機為服務內容,累積工作技能與經驗。圖/主愛之家提供

社福機構進入商業領域 如何經營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張秀菊基金會投入商業模式已14年,並且分享穩定經營的經驗;關鍵在於兩點,第一是「服務或商品本身就是培力」、第二是「擁有熟悉服務或商品的夥伴」。 張秀菊基金會主任彭俊雄舉例,基金會成立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和逗點咖啡,最初只是培力,即便虧損仍然持續經營,之後才開始承接公家機關和企業的委託,財務情況慢慢好轉。 彭俊雄分享從虧損的經驗中,人事成本是最大的主因,如何壓低和節省支出就成為經營關鍵;因此,彭俊雄強調,投入商業模式之前應該先評估基金會本身的能力與know-how,是否有熟悉的夥伴和掌握技術,例如沙連墩營運所需的知識與技術,就是基金會董事長張良卿從美國學習而來,大大降低初期營運成本。 社福投入商業模式的現象行之有年,甚至越來越多社福團體趨之若鶩。彭俊雄強調,社福團體開店最大的優勢在於「做愛心」,可是服務品質不能因此懈怠,要讓顧客有值得的感受,而非「做公益」的心態,這樣才能培養出回頭客,永續經營下去。

孩子們在沙連墩戶外冒險學校的攀樹活動,每一條攀爬繩索都是自行綑綁,若沒確保就會摔下來;基金會希望藉此讓孩子學會責任感,並且建立成就感。圖/張秀菊基金會提供

全力支持助人者們 把善的力量傳遞下去

當社福團體毅然投入商業模式,建立庇護工場或職場中繼站協助身心障礙族群或弱勢族群,這一份心意值得肯定。不過,當社福機構進行創新、成長的行動時,資源永遠是最大的痛點與障礙。 下一次在街頭或網路上看見弱勢族群販售,他們賣的不只是餅乾糖果或禮盒食品,而是每一份想要自力更生、重建自信的心意;我們買的也不只是商品或服務,而是協助努力生活的人站穩腳跟,傳遞善的力量,持續灌溉台灣。

關鍵字 〉

愛心餅乾、庇護工場、職場中繼站、平行公益、傳善獎

你會推薦親友購買庇護工場或職場中繼站商品, 藉此支持身心障礙及弱勢族群嗎?

我是....

分享

  • 擁抱數位轉型浪潮,社福卻差點滅頂,為什麼?

  • 善與惡的拔河,你希望誰獲勝。

  • 社福進社區做好事,為什麼卻被下跪抗議?